大散文|壹点一年芳草绿-我在壹点这一年


大散文|壹点一年芳草绿
——我在壹点这一年
作者 崔洪国
一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州,何处寻芳草。”昨夜与壹点有约,入得梦里,仿若一片姹紫嫣红的芳草地,周围是闲云潭影,日月悠悠,2022年那些时序匆匆,清风徐来的日子里,我们每个人都在亲历着无数潮涨潮落,花开花谢,白驹过隙,时光如水的风物和叙事—在巨变的时代经历着难以历数的变与不变。梦里醒转,那梦境的情感和叙事渐行渐远,人生岁月有约,时光漫如流水,我辗转反侧,睡意全无,开了灯,披衣下床,外面有深冬冷月如霜,尖削的风从阳台窗户玻璃的缝隙钻进来,虽然在温暖如春的房间里降低了调门和余威,但依然感到寒气逼人。脸上又长了几条皱纹,额头又多了几丝华发,思想又有了更多沉淀。

风过林梢,自己的壹点又有了更多原创的积累,有了更多分享和关注,有了更多美丽的邂逅和温情的互动,煮字生暖,在新媒体的强大传播力和文学独具的强大势能中,那些文字对凡人创业、工作、生活在2022年这个极不平凡的特殊年份的关注和叙事厚积了更多的情感关照和正向赋能。壹点一年芳草绿,齐鲁壹点已经成为自己的忠实伴侣,如影随形地相伴着度过了一年近365个风起云涌的日子。有时邂逅匆匆,遇见就是再见,与壹点有约,每一天都会有限量版的发现和述说,但那种曲径通幽般的陶然和欣喜已经无法再简单用邂逅和遇见来表达与壹点的见与不见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见与不见,她就不离不弃地在那儿呢!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在很多的文章和场景中,我不断地用这两句诗来勉励自己,并在我的壹点中与无数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分享,我从内心认同这两句诗阐发的简洁明了的道理,那就是要笃定和坚守文学的信仰和信念,不管怎样的道阻且长,只要有亲力亲为的执着和韧性,定会是跬步万里,江山寥廓。我默默无闻地扎根在齐鲁壹点青绿葱茏,万紫千红的芳草园中,践行着自己内心深处关于文学的理想和梦想—从童年时起,我就精心构筑着自己梦想的摇篮,自从遇见了齐鲁壹点,更是从容自如地展开了飞翔的翅膀,我坚持用自己的品质原创打造自己的壹点品牌,塑型自己独具辨识的文学语境。
二
在过去的2022年,在创作的同时,我埋头在书卷中,与那些前辈和大师们的思想美丽相约,与有着共同文学爱好的师友们互动互鉴,在潜移默化中,文学自带的那种敬畏让人不由自主有了忠于信仰和彼此守望的聚合力。在过去的一年,我在齐鲁壹点推送了300多篇文学作品,其中多数为自己的品质原创,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不断拓展着自己的视野和路径,我先后开通了《列车前方到站徐家店》《李清照传》《国学易经》《建林箴言》《大散文》《亲情散文》《乡情散文》《优美散文》等特色专栏,在一年的时间里积累了接近一万的粉丝和超过1100万的阅读流量,壹点成为实现自己文学梦想的广阔舞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文学的创作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更不是无病呻吟,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壹点再怎么便捷和包容,也毕竟是新媒体时代的稀缺资源,况且要打造全球知名的融媒体品牌,更需要品质精微和行稳致远,需要在彼此的守望中呵护,在呵护中形成众志成城的共识和共融。所以,壹点文学原创的独特魅力除了角度、形式,更多是来源和发端于生活的那份真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非虚构创作,这不仅仅是一种亲历创作,更是一种去伪存真,发现真相、真理、真实,用书面的话说就是发现真善美,坚持良心和良知,凝练思想和思考的创作。这也是自己始终坚守在壹点,不畏浮云遮望远,坚持扎根生活,取材生活,提炼生活,传递真情和烟火的初衷所在。
在过去的一年中,虽然时光如白云苍狗,自己行色匆匆,步履匆匆,但我从来没有一篇推送的文章和影像是为了“凑数”而匆忙草就,我的步履和脚迹走遍大美济南,天下泉城的山、泉、湖、巷。为了创作《一船春光漫泉城》,我坐上护城河的画舫,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在旅行中我把泉城最美的春光融汇到文字中,我坐船过西门提水闸的真实体验成为我认知泉城的一种独特体验,不少的文友看了文章后都去坐船寻觅那种在行进中等待、落下又款款前行,船人驶入明湖,云天一色,碧波浩渺的美好瞬间。

为了写《济南的桥》,我利用周末闲暇的时光,近距离的与白石桥、南门桥、青龙桥对视对话,倾听它们对于老济南的深情叙说,那些在白石桥畔提水的大爷大妈成为我很多文章叙事中的济南元素。《济南的桥》在第二届青未了散文奖中获得三等奖,我参加了颁奖典礼,马兵老师对《济南的桥》做了精彩点评,济南的桥这看似寻常平常的元素,成为不少的网红打卡点,我不敢说《济南的桥》产生了多大的助推力,但至少我关于济南那些桥的非虚构叙事和我倾注的浓浓情感对于讲好济南故事同样是一种主动参与—这种平凡的参与,对于一个城市的叙事也是不可缺席的。还有很多的文章,比如《灯火夜济南》《春风渡》《坞西春山坡》《明湖“遇”荷》我都坚持和践行了这样的创作实践和创作理念,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三
“正能量要有大流量”,流量是衡量媒体特别是新媒体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哪里流量大,代表哪里受众多,人气旺。对于主流媒体而言,受众在哪里,哪里就是主阵地、主战场。有一篇文章中这样说“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有助于在新媒体时代凝聚共识,让网络空间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从自己一年在壹点的创作经历来说,我对此深以为然。当然了,大流量不是哗众取宠,不是标题党,更不是通过炒冷饭和追热点去蹭流量,也不是如同流水账式的煽情、悲情和渲染,不是人云亦云,道听途说去传播一些虚假或小道消息,那样的新闻和作品可能会有很大的流量,但那是负能量,不是正向赋能,那是对新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一种误读和资源浪费,倘若让子弹多飞一会,真相不是网络传播的那样,久而久之,失去的是信任和人心。我始终坚信,品质创作和真实情感的流露,真实叙事的表达同样是很有辨识和受众的。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始终坚守着良心创作和品质创作的初心和操守,我让自己沉到生活中,去细心的体察和关注那些最底层人的生活和生态。在奥体西路等车的间隙,我与那些从南部山区到城里打工的人们聊天,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她)关于进城务工的故事和经历的种种酸甜苦辣。那些妇女和我的姐姐一样,眼光里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她们是“幸福就是奋斗出来的”最美代言人,她们的叙事自带流量,本身充满了踔厉奋发的正能量。在舜耕路上,我把每天匆匆而过的那些共享单车骑行者,那些快递员,那些小商小贩摄入我的镜头,那些脸上写满朴实,身上沾满柳絮的影像同样自带让人温暖和奋进的光环和力量。我到舜玉美食街的潍坊和乐店,家香水饺馆品味饺子和潍坊肉火烧的同时,体验最真实的人间烟火。我把自己与四哥生前的交集融入到亲情的文字,所以这些都产生了感人肺腑的力量。《舜耕路的烟火气息》推送后,不少的朋友给我打电话和我讲述他们这么多年与舜耕路的故事。《沉舟侧畔千帆过—2022年我们亲历的变与不变》文中提到的和乐店和饺子店也是我的好友孙希磊经常光顾的地方,那篇文章在齐鲁壹点“整理2022,奔赴2023”征文中一天的时间收获了150条跟评和1.4万的阅读量。亲情散文《四哥走了》收获了180万的阅读量,陆续推送的《农村说媒》《农村光光的场院》《大白菜的冬天》《鲁北平原的冬天》都收获了10万到40万不等的阅读量。纯文学的创作,坚实对文学的信仰和敬畏,良知创作,良心创作,同样很有辨识度,同样很有正能量和大流量,我对此深信不疑,也将笃行不怠。

“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还没来得及说送别,2022年就过去了。紧赶慢赶,话语之间,2023年的曙光就冉冉升起了。从壹点到一万到一千万,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在壹点的芳草园里辛勤耕耘,坚守文学理想,默默追梦前行,收获了近万名粉丝,收获1200多万的阅读流量,这是共鸣,这是信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四
回首展望,内心波澜起伏,有几句话与壹点和所有在壹点的美好遇见共勉,也是对齐鲁壹点的新年寄语:一是愿壹点在守正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在追梦时代的步履中始终走在前列,与全球新媒体传播的浪潮比肩同步,在内容、载体、平台、美创等方面不断融合创新,打造更加开放,更加多元,更具辨识的创作平台和传播高地;二是更加注重品质原创和精品推送,在新媒体方兴未艾的时代,脱颖而出,与众不同,更应当坚持精品原创,“正道才是大道,人们最终记住的,不是流量的多少,而是产生流量的优秀作品及其反映的美好的人和事”,只有符合理性常识和价值坚守,由正能量产生的大流量才会迸发气势磅礴的伟力。三是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走进基层,贴近生活,发现美好,为平凡人发声,为普通人代言,讲述平凡人在疫情的危中寻机,坚守正道,守望相助的人情世故,用真实叙事讲好身边人的故事,讲好济南故事,讲好家国故事,不断提高壹点的传播影响力和宣传引导力。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我们仿佛已经听到了2023年春天的脚步,嗅到了疫情散尽,春意盎然的新鲜气息,感受到大美中国,天下泉城,大江南北春潮涌动,人流攒动的万千气象。相约在壹点,梦想再续航。
崔洪国,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写作学会散文评论委员会委员,济南市作协会员,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寻找灵魂的牧场》《与海阳最美的邂逅—崔洪国散文精品集》长篇非虚构纪实作品《列车前方到站徐家店》《胶东散文十二家.崔洪国卷》,在报刊、媒体、平台发表散文、书评400余篇。
本文地址:https://cdrckt.cn/sanwensuibi/26811.html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