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黄土高原窑洞诗词

1.【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 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 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陕北延安窑洞,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靠崖式窑洞(崖窑)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下沉式窑洞(地窑)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独立式窑洞(箍窑)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 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再看看这个: 一、追根朔源 (一)窑洞与农耕文化的关系 1、窑洞的产生与农耕文化 庆阳,地处黄土高原甘肃省东部,气候温和.古称北豳,习称陇东.历史悠久,“周道之兴自此始”.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更是绚丽多彩.有着悠久历史的庆阳,他的文化是经过长期积累丰富的,要了解窑洞发展就要追溯到远古农耕时期.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洗礼,窑洞像一位母亲,亲历着朝代变迁,看着她的土地成长,看着农耕文化的开创发展,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的痕迹,农耕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她的发展. 早在二十万年前,已经有人类在庆阳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周族重视农业,《汉书?地理志下》有:“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在夏朝在太康失位之时,不窋承袭其父后稷的官位.太康政乱破坏农业生产,不窋遂率领族人来到庆阳,在此定居,不窋用自己种庄稼的技能,教民稼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诗经.豳风.七月》中描绘的正是一幅当时的农耕图. 周族历经从不窋到鞠陶、公刘三代,发展了农业生产,创造了周的灿烂文化.《甘肃省通志》里庆阳人有“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是他们的功绩,“陶复陶穴以为居”是他们的功绩也为自己提供了保障.原始人所住地穴皆是自然而成,没有阳光,阴暗潮湿、又时常有野兽的危害,对人类生存十分不利,生活没有保障,也因此不利于发展,在不窋执政时,鞠陶负责挖窑洞,所谓“陶复陶穴”就是周人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而挖的两种形式的窑洞,古代窑与陶相同,有了窑洞,人们就不再苦于野兽袭击,安全有了保障,开始定居生活,农业才因此而大力发展,窑洞便是农耕家园. 2、窑洞人民在生产生活上的习惯至今不变 庆阳人勤劳、朴实、憨厚至今不变,去过庆阳的人都会有这种体会,他们依然在庆阳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千百年的习惯仍持续在他们身上. 在农事活动中,季节和生产技术方面得到了传承,今天庆阳的农事活动虽然比古代有不可比拟的进步,但在某些方面都仍然继承和发展了先周的活动内容.《七月》篇中有八月打红枣、九月收稻谷、十月粮进仓,以及七月采瓜食瓜瓤、八月葫芦摘个光等描述,都和今天的农事季节相同.农忙时送饭到田间,九月筑场圃(即在一块地里春夏种庄稼,秋冬修成场),用柴禾编织门,用茅草搓绳捆庄稼的习俗,都一直延续至今. 在家养牲畜的发展方面也得到传承,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家畜的饲养和繁殖.周人到北豳后,开始养猪,将野猪逐渐训化为家畜.《公刘》篇中有“执豕于牢”之说,就是把猪圈在猪圈里.《七月》有“言私其狱;献豕于公”之说,就是把小猪留给自己,把大猪交公.由于公刘提倡家家产户养猪,后来养猪就成了家的象征.农业的发展,促使养牛、养驴、养羊事业的发展.至今,庆阳驴、早胜牛名扬省内外.养羊几乎是北部人民的家庭主业.每年冬初杀羔羊,祭山神、庆丰收的活动,自古延续至今. 今天的经济林的种植传自周祖时期,庆阳地区经济林种植历史悠久,不但品种繁多,而且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相当多的经济林品种都来自于周先民的栽植和培育.如桑、李子、桃、梨、枣等.远在轩辕黄帝时代,黄帝就命元妃西陵氏嫘祖栽桑养蚕.嫘祖教人民大量栽桑,教人养蚕纺丝、织帛.先周时期,植桑养蚕就在庆阳得到大力发展.《七月》篇有“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蚕月条桑”诗句,每年一到三月,。
2.描写黄土高原的名句
【第1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四季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留下我一往无际唱着歌,还有身边这条黄河”【第2句】独立黄土山巅,任凭狂风漫天。
苍黄原野嚣张,山脚壑旁村庄。祖辈父辈垦荒,粮食饮水向苍。
面朝黄土情伤,仰天长啸故乡。【第3句】你如果在空中鸟瞰着黄土高坡,那沟沟峁峁多么像黄土高坡瘦骨嶙嶙的肋骨;那曲曲折折的山路多么像大山放出来的闪电。
“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都从屋上过”,窑洞是在崖壁上挖进去的,从远处看就像楼房摞在了一起。滕王阁塌了、黄鹤楼塌了、岳阳楼没有了踪影、圆明园烧了……,长城蜿蜒地卧在大地上,妄想阻拦住时间的脚步,只有窑洞用它那深邃的眼睛,洞察见证着中华的沧桑变迁,慈祥坦然地观望着黄土高坡深沉浑厚的生生息息。
【第4句】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窑洞上刮过,吃着莜面拿糕山药蛋,有一张古铜色的脸,肩膀上隆起一块块肌肉,在年轮似的梯田里劳作,元宵节在黄土高坡上敲着腰鼓或者踢鼓拉花,这就是黄土地上生生息息的主人。【第5句】我的家乡,最多的是白杨树,随时都可以见到成排的高大的白杨树,我也爱白杨树,因为他们无私地守护着这片黄土高坡,努力抵抗沙尘暴的侵袭。
这就是伟大的白杨精神,指导这里的人们长期与艰苦环境做不懈斗争。向往春天,向往绿色。
人们脱掉了冬日的暖装,劳作在田间,多么的精神,多么的攒劲。时而吼几段秦腔,展现着西北人的豪爽情怀!【第6句】“对面面的疙梁梁上桃花花开,哦要把哦的二妹妹迎回来。”
顺着飘来的信天游,看到一位黄土汉子赶着牛在耕地,他一手拿着鞭子,一手拿握着犁把,大黄牛拉着犁慢腾腾地走着,犁尖翻起来的黄土像小溪流动的浪花。汉子洒脱地在空中甩了一个响鞭,让打盹的春天吃了一惊,远处的疙梁梁上蹲着几只羽毛油亮的山鸡,暖洋洋地晒着阳坡。
【第7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汉唐雄风依然存着,坡上,一座座汉墓古冢和遍坡的秦砖汉瓦,坡下,古老的丝绸之路与千年流淌的渭河,会给你诉说,我家住在黄土高坡,生活像蜜儿一样甜着,村里,平平整整的水泥街道,一排排新建的楼房,村外,宽阔的通村公路,绿色的田野,显示着美好与和谐,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层层梯田唱着美好的歌,春有,桃李争艳,百草斗芳。入夏,石榴火红,翻滚麦浪,秋来,果满枝头,谷豆飘香,冬日,满坡大棚,满坡希望。
【第8句】我怔怔地站在这犬吠鸡鸣的小山村,密集的城市显的是那么遥远。村中的石级路越走越高,我放眼望去,黄土高坡的土黄色猛地漩卷着涌入眼帘,黄河原来是黄土高原的孩子,不然的话它的颜色怎么是黄颜色的呢?中华文明五千年,而黄河的年龄不得而知。
中华历史上发生的人口大迁移,都是从黄土高坡走出去的,黄土汉子的肝胆不知道遗传了多少代,是黄土高坡孕育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书写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第9句】经过一个冬天的养精蓄锐,小草拼命地挤破土皮,黄黄的、嫩嫩的,是那么的可爱,也有几分欣喜,刚透出土面的那一抹黄很快就变成了绿,给灰蒙蒙的大山添了几笔新意,给西北干旱山区的人们带来春天的气息。
是谁为枝头上增添了嫩芽,是谁让柳絮变成轻盈的舞者,这是春风的杰作。看着桃花开得如此灿烂,杏花和梨花搔弄枝头,努力地舒展着自己的花骨朵。
看芬芳世界,到底孰美?此时,辛勤的蜜蜂肯定闲不住了,尽情地采摘着香甜的花粉,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精华。【第10句】踏上凸兀的黄土高坡,犹如踩在男人裸露的胸肌上,万仞沟壑是你股股血脉的流淌,沉睡千年的巨人啊—— !黄肤色的女人,匍匐在你枯竭的躯体上,千年的爱万年的情,来滋润你那干裂沧桑,她要让这片贫瘠的黄土地。
散发出缕缕芳香。【第11句】这样的黄土,没人记得,因为没有灵魂,借此一生,难明了。
如今,不多见的窑洞,可曾让你记得,冬暖夏凉,多么的安逸,生活一样,这样的幸福,总是会来,没有加速度,等待,就当成幸福时。某时,窗外望去的那一片黄土坡,那一家窑洞,历历可清,而今,多了点沧桑,你,依然是你。
扩一带飞马招展,横一刃气宇轩昂。成与败无所畏惧,风与月长歌迎唱。
【第12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汉唐雄风依然存着,坡上,一座座汉墓古冢和遍坡的秦砖汉瓦,坡下,古老的丝绸之路与千年流淌的渭河,会给你诉说,我家住在黄土高坡,生活像蜜儿一样甜着,村里,平平整整的水泥街道,一排排新建的楼房,村外,宽阔的通村公路,绿色的田野,显示着美好与和谐,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层层梯田,一年四季唱着美好的歌,春有,桃李争艳,百草斗芳,入夏,石榴火红,翻滚麦浪,秋来,果满枝头,谷豆飘香,冬日,满坡大棚,满坡希望。【第13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那里有数不清的墚塬沟壑。
从哪里刮来的尘土啊,累积成这干涸贫瘠的山河?父辈黝黑的脸庞,也把这地貌深深印刻!在我能勉强手提肩扛的年龄,就跟随着沉默的父母,重复走向那大山的深处。在那墚塬夹缝,在那沟壑之间。
3.黄土高原的诗句
《忆泰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 一作:银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4.描写“黄土高原”的名句有哪些
描写“黄土高原”的名句有:
1、“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四季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留下我一往无际唱着歌,还有身边这条黄河”
2、我家住在黄土高坡,美好的前景召唤着我,西咸新区已发出邀请,百强乡镇正在火热建设中,观光旅游农业已成邹型,新一代职业农民正在成长,我家住在黄土高坡,黄土黄天养育了我,享受着汉唐古韵,盛世和谐,感受着日新月异,美好生活,感谢你啊,可爱的家乡,感谢你啊,我的黄土高坡。
3、踏上凸兀的黄土高坡,犹如踩在男人裸露的胸肌上,万仞沟壑是你股股血脉的流淌,沉睡千年的巨人啊—— !黄肤色的女人,匍匐在你枯竭的躯体上,千年的爱万年的情,来滋润你那干裂沧桑,她要让这片贫瘠的黄土地。散发出缕缕芳香。
4、这样的黄土,没人记得,因为没有灵魂,借此一生,难明了。如今,不多见的窑洞,可曾让你记得,冬暖夏凉,多么的安逸,生活一样,这样的幸福,总是会来,没有加速度,等待,就当成幸福时。某时,窗外望去的那一片黄土坡,那一家窑洞,历历可清,而今,多了点沧桑,你,依然是你。扩一带飞马招展,横一刃气宇轩昂。成与败无所畏惧,风与月长歌迎唱。
5、我家住在黄土高坡,那里有数不清的墚塬沟壑。从哪里刮来的尘土啊,累积成这干涸贫瘠的山河?父辈黝黑的脸庞,也把这地貌深深印刻!在我能勉强手提肩扛的年龄,就跟随着沉默的父母,重复走向那大山的深处。在那墚塬夹缝,在那沟壑之间,我跟随着沉默的父母,顶着风雨,劳作……沉默,是命运的本色,无处宣泄;劳作,是生存的法则,不可停歇。
黄土高原就是黄土高坡
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但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